2015年2月1日

Site Moving

www.gingerbreadlatte.com

感激在這裡認識的朋友們,所有關於電影、音樂、生活都會陸續在以上網址發佈。

2013年9月13日

The Vaccines: Melody Calling




這是心血來潮的一篇。今天逛H&M聽到Melody Calling,足足讓我開心了一天。我知道The Vaccines在香港不算很熱門,不過有留意indiebandsound的朋友就一定聽過。誰是H&M挑歌的人啊,交個朋友吧,哈哈。

說回來,當我得知The Vaccines要推出新專時我是嚇傻了。一年一專我快要吃不消,幸好這只是EP。我是喜愛細水長流的,喜愛的樂隊要咀嚼再咀嚼,才會更喜歡。這只EP有四首歌,其中一首是remix。不要說這次風格轉了你認不出來這種不負責任的話了,Justin的聲音識辦度還是很高的。再說,誰會寫這麼好笑的歌,我聽track 02 Do You Want A Man?就很想笑,他們仍然是有趣的。

我是那種很容易接受樂隊稍稍換風格的人,那不就證明他們多變嗎。這樣才好,這樣才會細水長流,只要腦海記得他們的聲音和讓你心動的特徵,風格即使有天壤之別就像換套衣裳而已。聽音樂也需要投入感情的。

有人說The Vaccines愈來愈軟,這說法很有趣。難道Justin 戀愛了,他的確唱輕了不少。愈來愈軟也不是什麼壞事,我感覺到他們發掘了自身女性化的一面,那些bass、結他仍然是粗漢子,所以我不理解他們風格有多大轉變,仍然是這樣啊。而且直覺說下一張專輯他們仍然會活力充沛,支持者因此流失不就很冤枉嗎。下面Do You Want A Man那段不是錄音室版本來的,份外好聽,
好好享受The Vaccines的另一面吧。



2013年8月27日

My Life is Brilliant

事情是這樣的。


記得上初中時,老師說我們終有一天會與古人神交,那番話大約是李白杜甫會跟你腦電波相通、他們是你的朋友之類。那時我沒當是一回事,只是感到有點意思便一直記住了。我從沒與什麼詩人作家神交過,即使與嘉寶相遇了,也不覺是神交,是感到靈魂深處一早已有她的存在。神交聽著帶點崇拜,我想我不崇拜嘉寶,我是愛她的。

今天晚上,嘉寶的專頁突然弄出這個畫面,令我觸動很深。You're Beautiful大概是懷緬嘉寶的主題曲吧。看到這幾句歌詞我有點想哭,嘉寶真的不能實實在在地跟我們在一起了。這事實不殘酷,理應不遺憾,但為何心裡戚戚然的,覺得有一絲的不甘,是不甘不能親眼目睹嘉寶,還是不甘這一輩子都只能透過二手渠道認識她,我不清楚。

只是我突然明白愛應該是細水長流的。她有限的生命,她有限的作品,我有限的生命,我和她有限的經歷,愛總是在有限的條件下進行。這些條件會轉化為守護的力量。有了愛,人依然會寂寞。有了嘉寶,我的空洞不會一下子被填滿,因為她不會是我的全部。愛是這樣逐點逐點令你了解自己是怎樣的個體,大約就像那句"you complete me"吧。

總言之感激天意,有人一輩子也不會認識嘉寶,我們能在時空中交錯,是緣份的一種。如果鬼魂存在,那她一定曾徘徊在我身旁。


2013年6月2日

The Great Gatsby: Original Soundtack (2013)

說實話,The Great Gatsby電影拍得不怎樣,不出色不遜色。對於翻拍多次的經典小說,還是那句,原著是原著。要體驗經典最快便的方法是看電影,銀幕製造紙醉金迷、荒唐真實是挺好的。抱怨太多令人動容的細節沒有描繪,大概是普遍書迷看電影的毛病。我還可以再抱怨多一些,怎麼又找Leonardo扮大亨,已經受夠七情上面的演技。劇情已被分析再分析,這裡也不再多說。


倒是原聲大碟,在電影推出前已教人期待。製作班底只可以用豪華形容,Jay-Z監制對我來說不是賣點,賣點是Lana Del Rey、Florence + the Machine、the xx、Gotye、Sia這堆名字。尤其前三者,我一聽了就嚷著要買這專輯。故事背景設定於20年代,照道理應該以爵士樂主,不過專輯反行其道,大多歌曲不是現代感十足,便是節奏強勁。


Beyonce與Andre 3000翻唱Amy Winehouse的Back to Black,太恐怖了。假如你沒聽過原版,可能也會覺得這版本不錯。對Amy Winehouse我是鍾意到不得了,這七年來無間斷播放Amy的專輯,個人覺得Back to Black的精湛之處在於華麗編曲營造的撲朔迷離,加上Amy句句入肉的痛心,沒有人能比她唱得更好。從來也覺得Beyonce縱使唱功好,感情卻空洞,永遠拿捏不到歌曲應該用怎樣的感情去唱,還是她嗓子的問題? 至少我覺得Back to Black並無必要唱得這麼銷魂。對於鍾愛Amy的我,只是不倫不類的改編版本。

Lana Del Rey的Young & Beautuiful。我也要承認自己偏心,這大可入圍奧斯卡的最佳原創歌曲吧,哈哈。 一貫Lana Del Rey的風格,哀怨得令人沉醉。



接下來Jack White翻唱U2的Love is Blindless是水準之作,Emeli Sande將Beyonce的Crazy in Love改編倒是挺好的,新編曲很是符合電影概念。個人也很喜歡Love is Drug。而the XX、Florence + the Machine都為電影寫了很好的一曲。細聽這堆歌曲,即使從電影中獨立出來,依舊讓人動容。

2013年5月10日

The Lumineers (2012)


終於完成畢業論文了,也會多花時間在這裡。今次想介紹的是The Lumineers。樂評人說他們的音樂有點Arcade Fire,也有點Mumford & Sons。我認為這樣說太勉強了,他們既沒有Arcade Fire的過份熱情,也沒有Mumford & Sons的排山倒海。如果硬要說他們有一點相似,那會是普遍音樂的共同之處──那份強大和豐富的內心世界。

同名專輯早於2012年4月推出,促使我想寫The Lumineers是因為早前看到他們在格林美頒獎禮上的演出。獲提名Best New Artists等,雖然沒有摘下任何獎項,但他們實在是不容忽視的一股新力量,至少我不認為會是一支曇花一現的樂隊。網上關於The Lumineers的中文資源怎麼少得可憐,也覺得應當還他們一文,好讓更多人認識。



The Lumineers的成立過程很戲劇化,也帶有幾分的隨意。樂隊早已2005年有了雛形,負責打擊樂器的鼓手Jeremiah Fraites,因弟弟吸毒過量去世了,與弟弟最好的朋友Wesley Schultz一起寫歌,闖到紐約去,Wesley也就是樂隊的主音和結他手。他們化悲哀為音樂,這種思想很正面。無奈到紐約了,混了幾年也混不出什麼來,最終敵不過高消費轉而搬到丹佛去。他們在丹佛上遇到當地土生土長的大提琴家Neyla Pekarek,這不是普通的偶遇,而是在craiglist上找她的。Craiglist這不可靠的平台也用上了,所以我才說他們成立過程很戲劇化。


到了2012年終於得到第一張唱片合約,也很幸運的,KEXP-FM的DJ John Richards發現了專輯track 05 Ho Hey,在他大力推崇熱播下,The Lumineers 的知名度快速攀升。這首歌突顯了主唱Wes Schultz坦率真誠的聲音,不會太高亢但不太低沈。


專輯的第二主打track 07 Stubborn Love我很喜歡。MV的主調是由黑暗步入光明,跟歌詞互
相輝映," it's better to feel pain than nothing at all" ,雨後彩虹的唱詞實在太有正能量了。這首歌充滿愛,完全能做到撫慰心靈的效果。


至於專輯內的其他歌曲,尤其喜歡track 10 Flapper Girl,希望大家也會找來聽聽。 整張唱片前半段是輕快的,慢慢轉向憂愁,層次感提升,對當中的故事也更立體化了。 坊間常拿The Lumineers和Mumford & Sons比較,是很無謂的。因為後者強調民謠搖滾,The Lumineers是較純粹的民謠。兩隊也是正面的音樂,同屬好音樂,也沒有比較的必要吧。